提拉米苏(tiramisu)在意大利原文里,“tira”是“提、拉”的意思,“mi”是“我”,“su”是“往上”,合起来的意思就是“带我走”。
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,只要给对方一块提拉米苏,就意味着将心交在他(她)手中,愿意与其远走天涯。所以才有人说,提拉米苏的苦味,是开启爱情的钥匙,是从红尘走向天堂的滋味,只是不要贪吃太多,否则你会习惯于忘记勇气。带一个人,陪一段爱,远走天涯的勇气
茶文化的演变
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,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,又随之消失,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,反而越发蓬勃生机,更是走向世界。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?接下来就让茶能成事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吧!
一、茶文化的来源
文化:文化一词源自我们的“大道之源”《易经》,贲卦彖传: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
二、茶字演变
1.茶在古时称:
荼:出自《荀子・大略》,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。古同“涂”。
:来源于唐・陆羽《茶经》,指楸树或茶树。
f(chuǎn):出自《尔雅》。晋・郭璞:“早采者为荼,晚取者为茗,一名f。
j(sh):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,也是茶的别称。
茗:《说文解字》时补:茶之嫩芽也。从草名声,以茗专指茶芽
2.唐代陆羽《茶经》真正统一使用茶字,沿用千年至今。
3.茶:人在草木间、茶字象征长寿,把108岁老人称为:茶寿老人
4.茶是人木之和: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,经过不同的工艺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。
5.茶道的定义是没有定义的,因人而异。作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,道,首先是走出去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茶道,它一直在变,也一直未变。
6.与茶相关的字
a.和、静、怡、真(林治)
和:坚实的思想核心,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
静:必经的修习之道
怡:怡悦的心灵享受,怡目乐口、怡心乐意、怡神乐志
真:茶道的终极追求,物之真、情之真、性之真、道之真
b.清、敬、怡、真(台湾)
c.和、敬、清、寂(日本)
d.和、敬、俭、真(韩国)
三、中国的两种茶
中国有2种茶,上至皇宫贵族、下至黎民百姓。中国的茶可高可低、可雅可俗,雅的是:内心所求。俗的是:民间之食。而正是这雅俗,至今千年,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传承不朽。它博大而宽广,是物质和精神的代表。
四、中国茶简史
1、传说时期
三皇五帝时代(公元2000年前)
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荼者,茶也。这是我们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。
2、形成时期
汉魏晋南北朝
a.殷周时代(公元前1000年左右)
东晋常璩在《华阳国志.巴志》中曾有如下记载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…土植五谷,牲具六畜,桑、蚕、麻、伫、鱼、盐、钢、铁、丹、漆、荼、蜜……皆纳贡之。
b.西汉(公元前200年)
①西汉辞赋家王褒,在他写的一份劳工契约《憧约》中,规定佣人要“武阳买茶”、“烹荼尽具”。武阳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彭山县,当时已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茶叶集散地。
②《四川县志》荼祖吴理真,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种植茶树的人。
c.三国(公元200年)
《吴志.书曜传》“孙皓每飨宴,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,虽不尽入口,皆浇灌取尽。曜饮酒不过二升,浩初礼异,密赐f代酒。
d.晋代南北朝后(公元400年)
张楫在《广雅》中描绘说:“欲煮茗饮,先炙令赤色,捣末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橘于苇之。这是正式有文字记载饮茶已不再将新鲜茶叶或嫩梢煮作羹饮,而是进入制茶饮茶新的时代。②南齐世祖武皇帝《遗诏》:“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,但设饼果、茶饮,干饭、酒浦而已。”以茶养廉也标志着中国茶文代的起源。
3、兴盛时期
唐代公元600-900年
茶始有字-在中唐时期,“茶”字开始广泛地使用
茶始作书-陆羽著的《茶经》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,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,是茶文化绝对经典
茶始销边-唐朝的茶叶生产充裕,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同时,南方的茶叶产区以各种途径把茶叶远销边疆。
茶税-茶叶开始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,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以外,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。
对当时生活的影响
a.饮茶之风大盛,宫廷盛行,民间效仿,文人热衷,达到了“比屋皆饮”、“投钱取饮”的程度。唐代佛教兴盛,禅茶一味。僧人打坐与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结合。
b.文成公主嫁藏,带去了茶叶和饮茶的习俗,使茶与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进一步融合。西藏喇嘛寺中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茶盛会,饮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。
c.1987年,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,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。根据同时出土的《物账碑》记载:有“茶槽子、碾子、茶罗子、匙子一副七事,共八十两
4、鼎盛时期
宋代公元900-1300年
a.贡茶与仕途: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,且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不仅提高了制茶的水平,更延伸出了特色的“斗茶”。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,茶叶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2~3倍,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。
b.专业的茶师、茶学理论、文学艺术作品涌现:苏东坡、范仲淹、蔡襄《茶录》、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等著名茶人。蔡襄的《茶录》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荼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著。宋徽宗以一种荼叶专家的姿态撰写《大观荼论》
c.精细化茶品之龙团凤饼:欧阳修称这种茶“其价值金二两,然金可有,而茶不可得”,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,即使是宰相近臣,也不随便赐赠,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,中枢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。
5、成熟时期
元明清公元1300-1644年
a.元代是茶叶的过渡区,明朝茶叶对外贸易加强,郑和7次下西洋,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。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(明世宗嘉靖38年)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《中国茶》、《航海与旅行记》16世纪荷兰、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。
b.制茶工艺的改变
明太祖朱元璋:废团兴散、改造芽茶,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发展。黄茶、黑茶、红茶也相继出现。
元代《王祯农书》所载的蒸青技术,虽已完整,但尚粗略,明代时,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。
c.茶方式的改变―冲泡法
基于散茶的兴起,散茶容易冲泡,而且芽叶完整,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。明代人在饮茶中,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。明代文人认为,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,有损荼的真味,茶饮应着重于香、味、色的完美统一。
d.清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,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。包括白茶、花茶、青茶相继完善。
e.鸦片战争-茶叶战争
中国荼叶最早由荷兰传到欧洲,荷兰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势力以及优良的港口优势,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。英国政府为了争夺海上霸权,曾4度对荷兰发起战争,最后英国垄断了海外贸易。
5、成熟时期
元明清公元1644-1912年
一部《红楼梦》全书一百二十回,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,丰富多彩,其内容涵盖茶的类型,品茶要素、茶礼茶俗、茶诗茶联。譬如:林黛玉初进贾府、栊翠庵品茶、王熙凤送茶、贾宝玉侍童。
6、衰落时期
民国1912-1949
辛亥革命后,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,其间多次国共内战、以及抗日战争,民不聊生,致使茶叶的发展有所停滞,中国茶叶进入衰落时期。
7、复兴时期
新中国成立至今
a.1950年-1988年,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期,政府的支持和重视,大力恢复旧茶园,建立新茶园,改进新品种,推行科学种茶,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阶段。
b.2013年2017年,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,已经牢牢稳居世界首位。陈橼教授(1908-1999):1979年撰写了《茶叶的分类理论与实践》,依据加工工艺、发酵程度、品质不同等系统地将茶叶分为六大类。至此,茶叶的分类才正式完善。
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漫入骨子里,尤其是茶文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现在的茶道,只要茶文化在,茶道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,茶能成事,好茶相伴,成事而来!